行業資訊串燒
國產OLED勢在必行
中華液晶網
前言
2022年復雜多變的環境,沒有改變中國顯示產業繼續崛起的趨勢。繼在液晶面板領域取得主導地位之后,國產OLED面板產業也在迅速壯大,成為不可忽略的新生力量。作為面板原材料供應廠商,三月科技不斷積蓄能量,為搭建國產光電材料體系持續發力。
01
DSCC:預計2022年OLED市場同比增長2%,達420億美元
DSCC發布報告稱,預計2022年OLED市場營收將同比增長2%,達到420億美元(約2822.4億元人民幣)規模,這主要得益于游戲顯示、IT應用及車載顯示、AR/VR等新興應用的助力。
DSCC預計,受宏觀經濟不利因素、消費者需求減弱、對庫存擔憂等因素影響,2022年OLED智能手機應用將同比下降4%。
報告指出,最新信息顯示,所有主要的智能手機品牌都降低了其原始的OLED面板采購目標,包括對于2023年的需求預測。在需求有限而供過于求的環境中,面板廠為了獲取足夠的訂單進入了價格的焦慮競爭。
DSCC此前預計,用于所有應用的AMOLED材料的營收將以18%的年增長率從2020年的10.7億美元(約71.69億元人民幣)規模增長到2026年的29億美元(約194.3億元人民幣)規模。
DSCC預計2022-2025年大部分營收主要來自電視和其他大屏應用,但來自移動應用面板的營收將在2026年增加到全部AMOLED材料營收的50%占比,因為用于移動IT應用的工廠在2026年開始投產。
02
國產OLED面板占全球兩成份額
據市場調查機構Omdia的最新數據,中國面板企業天馬、京東方、TCL華星等2022年第二季度在全球OLED面板市場的占有率預計為20.5%。這與去年的占有率17.7%相比,增加了2.8%。與2019年的9.7%相比,在三年內市場占有率增加了一倍以上。
中國企業在OLED領域急起直追,緣于其戰略意義。隨著5G、AIot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普及,各種形態的智能終端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,顯示屏作為人機交互的主要載體,作用尤為凸顯。新型顯示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,發展前景廣闊。
03
中國手機產業鏈跨越式發展
近年,作為消費電子領域龍頭產品之一的智能手機,其顯示屏幕的技術突飛猛進。輕薄、柔性、可折疊、色彩炫麗的OLED面板的滲透率持續提升。過去,海外企業曾一度占據全球柔性OLED手機面板市場超過95%的份額,如今中國企業的崛起,改寫了原有的行業格局。
智能手機的OLED面板滲透率近年快速增長。2017年,蘋果首次在iPhone X上搭載OLED面板,之后OLED面板被各大手機廠商廣泛使用,年均出貨量增長超過20%。根據Omdia的數據顯示,使用OLED屏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從2020年的4.566億部增加到去年的5.845億部,增加了28%。
小米、榮耀和OPPO等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也加速采用OLED面板作為高端戰略,形成與中國OLED面板供應商之間相互促進、相互賦能的良性發展局面。依托中國智能手機企業,中國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市場份額在今年二季度首次超過20%。如今,中國OLED面板的客戶已不止中國手機廠,還延伸到國際**手機品牌。
此前有人認為中國中小尺寸OLED面板是價格低廉的低價產品,其實現在中國中小尺寸OLED面板在技術方面已不輸給海外企業。
8月3日消息,據市場調查公司DSCC預測指出,2022年手機用OLED面板全年銷售額預估為3170億美元,出貨量約5.92億片,同比分別減16%及5%。這將是手機用OLED面板首度現負成長。機遇與挑戰并存,如何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終究命題。
天馬、京東方等國內面板企業都已成立專項團隊,對OLED關鍵材料進行研究突破,與OLED關鍵材料及設備廠商進行共同開發,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。
這一方面帶動了本土OLED原材料和設備產業的集聚效應,減小國際供應鏈不穩定帶來的潛在風險;另一方面,促進OLED的全產業鏈布局,推動了中國制造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。
目前國產面板企業與國產手機品牌之間的合作非常緊密,都在推進共同開發的模式。手機品牌提供更詳盡的消費者需求,再輔以面板企業更專業的研發實力,打造集設備、材料、技術驗證為一體的創新平臺,實現雙方在研發平臺的直接合作,快速推進研發協同和技術迭代,共同推進新技術產品的商業化量產,讓消費者以更低成本享受到高品質產品。今年國產手機也推出了更多款式、性價比更高的可折疊手機。
對于投資者關心的原材料國產化問題,目前 LCD 原材料國產化率程度相對較高,但AMOLED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及關鍵設備布局上,國外供應商仍擁有較強的話語權,國產化率提升仍需時間。
相信隨著顯示產業鏈不斷發展以及AMOLED顯示技術的日漸成熟,國產關鍵原材料、設備品質和能力的不斷提高,AMOLED原材料國產化率將會迎來質的提升。